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十八大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更加系统化、完整化,体现了全面落实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执政理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年前,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首次载入中央文件。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相比而言,在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出现了“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等浪漫词句,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美丽中国,在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创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部署越来越全面,对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矛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针。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立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为了社会的科学发展。美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文明的生态,从根本上讲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够真正实现“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面对这一问题,党和国家及时采取措施,关注环境整治,开展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工程,并积极进行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和探索。绿色GDP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科学发展观。一旦实施绿色GDP,当前常用GDP的内涵与衡量标准也将随之改变。
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就是要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积极稳妥的构建绿色GDP指标体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因此说,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方面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牛俊玲)
牛俊玲:山西长治人,民盟成员,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