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报告中,我党将发展与改革定位成未来十年中国的目标,并在阐述上将改革定位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据统计,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86次,并且其前面多次出现“全面”、“深化”等多种修饰语,这一方面表明改革对于我党、我国前一阶段成就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改革是贯穿于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我党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改革是时代的呼唤。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并正走在正确的前进道路上。而更高目标的实现,更大成就的取得仍需要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整体上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还不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还需要进行调整,这就是改革的必要性所在。具体来看,十八大报告在改革方面,提出了“五个加快”、“五位一体”的改革任务,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可以说,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在于改革。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30多年的改革已经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基础。但当前的改革与初期的改革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就像一位学者所说,初期的改革往往惠及的是民众的大多数,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推动与实施较为容易;而现在的改革可能会触及一些敏感问题,在惠及一些人的同时,也可能会伤及另一些人的利益。因此,如何协调不同团体的利益成了改革的关键。比如在经济改革领域,在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阶段,人们各展所能,一部人迅速地富裕起来;但在平衡收入差距的改革阶段,党和政府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去平抑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这可能会因为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对改革形成阻力;再如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较为容易,但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其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就相对难得多。因此,改革的先声是凝聚共识。
改革的途径是多元的。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出路在改革,但改革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成功模式,因为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对其改革的模式不可能简单划一。我们应在总结多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做法,结合国情及行业特征,采用不同的改革方式。在经济领域,我们应更重视从整体上考虑,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在局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而广之,而在政治领域,由于中国国情及文化历史传统,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对基层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然后不断尝试、总结,最后成熟一步,推广一步。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在政治领域推行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式的改革,那样只能引发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
改革要有重点领域。虽然改革的精神贯穿于各个领域,但中国未来改革的重点在十八大报告中依然清晰可见: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十八大报告在阐述行政体制改革时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强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强调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在民生制度改革方面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在生态领域改革方面强调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强调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过我们今天的改革来到了一个“关口”,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下更大的决心去深化改革。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我们“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我们相信在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下,中国党和人民将会把改革进行到底。(人文社科系 姜运仓)
姜运仓:山东成武人,国际政治博士,人文社科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太政治经济关系。